倚水而居的智慧

生命的循環與流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傍晚時分,一個人漫步在潮濕又帶著海味的沙灘上,遠方的夕陽美麗的橘紅色染紅了天空,海水的鹽味和海味夾雜在海風中,迎面吹襲而來,吹亂了髮、身上的衣服也被吹得呼呼作響,不自覺地拉緊外套,雖然海風冷冽,但在夕陽的紅外線籠罩之下,卻不覺得孤單,心裡是一種與大海的共鳴共振,熟悉又特殊的安全感;看著前方的海浪一波波湧來,浩瀚滂薄的浪聲一陣陣,在沙灘上泛起了一圈圈白色的水花,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浩大與生氣勃勃。水是生命之源頭,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即是誕生於水中,人類最早的文明也起源於大河流域,學者認為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臺地附近,河川氾濫時,會將沉積在河床底部的泥土堆積上岸,在洪水退去之後,就會於河道兩畔留下富含磷酸鹽與腐植質的肥沃淤泥,如此日積月累,層層堆積的沃土就形成平原,成為荒土中的一片綠洲,肥沃的土壤利於讓作物生長;於是人們倚水而居、發展農耕,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容易發展,人口的密集度越來越高,有了充沛的水源與糧食,進展的速度逐漸加快且聚落的發展也日益繁盛,文明於是應運而生。古往今來,人類文明的發展皆源自於河流,更呼應了「人能三日無糧,不可一日無水。」這句話。

以埃及為例,流經埃及的尼羅河主流,每年都會定期氾濫而後在暴漲的河水退去後留下沃土,即是埃及人所稱的豐沃肥美的土壤「黑土」,固定的氾濫使得田地可以適時地獲得養料,讓農耕在這裡永續的發展;尼羅河更帶來了豐沛的水利資源,鳥瞰北非大陸,尼羅河谷地和尼羅河三角洲形成了沙漠中一條生機勃勃的「綠色走廊」,孕育了燦爛光輝的古埃及文明,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:「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。」歷史上的貿易運輸途徑仰賴河道水運,因爲大海與大河本身就是天然的交通線路,往往在兩江交匯處,因為有水運的流通,就會形成商阜重鎮,河海附近的交通便利促使諸多的商業活動在此聚集,就像是台北市的大稻埕商圈,資源與訊息的交流頻繁促進城市的蓬勃發展與繁榮興旺,因此交通發達的地區普遍比交通困頓的地區富裕,也較容易有貿易的發生;由此可知,一個地方的崛起與興盛與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,舉例來說,中國的長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、過去的荷蘭、葡萄牙都是因地理位置鄰近海洋而繁盛富強,各國首都的所在地也能應證水的重要性,如埃及的尼羅河、倫敦的泰晤士河、巴黎的塞納河、波昂的萊茵河、台北的淡水河與基隆河等等。

在人體中,水約佔全身體重的60-70%,是組成身體最主要的成分,此外,水還具有維持人體恆定性與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,如:

  1. 構成細胞與體液;
  2. 促進新陳代謝,協助體內營養素的運送與代謝廢物的排出;
  3. 調節體溫,在天氣炎熱時,透過皮膚汗腺蒸發汗液,使體熱散失藉此降溫;
  4. 潤滑作用,減少關節、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磨擦,保護組織與器官;
  5. 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;
  6. 促進食物消化和吸收作用。

 

我們與水的關係密不可分可見一班。水的潔淨效果讓人感受到清爽,對心靈也有極佳的洗滌作用,尤其在許多的宗教裡,用「水」淨化,更是極其重要的洗禮,藉此轉化新的生活與生命。在許多的宗教建築中,也有水空間的營造,安藤忠雄在日本北海道的「水之教堂」就是使用了水空間來呈現信仰的特別意境,在建築與自然之間展現了一種靜謐感,襯著澄澄水景,更有一種耶穌履海的視覺效果,為人們帶來安穩與平靜。

 

現今社會,交通路線就是水路,不論是高鐵、鐵路、高速公路、或是一般道路,都是來來往往繁榮的象徵,也是人們生活便捷性的考量,但,如同流水一般,「水彎曲則有情,急湍則無情」,古人所言「九曲水出宰相」就是最好的倚水而居的生活智慧。

更多
相關文章

error: 內容已受保護 !!
Call Now Button